导演董曜语表示:“浙江不仅是江南文化的根脉所在,更是当代中国治理理念和社会创新的重要窗口。西湖的诗意、鲁迅故里的反思精神、乌镇的科技论坛、义乌小商品的全球流通、余村‘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这些看似不同的画面,共同拼贴出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表达。”
在杭州,摄制组以“人与湖的关系”为题,拍摄了西湖的晨雾与暮色,也记录了环湖舞剑、晨练、泛舟的市民日常;在绍兴鲁迅故居,他们拍下了一位老木匠讲述三代人的手艺传承;在乌镇,摄制组穿梭于古镇与互联网会展中心之间,捕捉传统江南与数字未来并存的画面。义乌段则聚焦于日出而作的货车司机与年轻商户的创业故事,展示“世界工厂末梢”如何承接全球消费脉搏。
本片指导齐骥指出,浙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保有中国南方传统文脉的温润与细腻,也展现出一种未来取向的社会治理实验性。这里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城市更新,而是一种源自地方经验的文化自觉与路径选择。“浙江是中国多样性与创造力的一个缩影。”
出品人刘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浙江段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冷冰冰的政策成果,而是体现在千家万户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中的细微流动。”
联合出品人陈忆秋也特地从山西赴浙协调拍摄,她认为:“浙江和山西,一个是南方江南,一个是北方黄土,一个沉静内敛,一个开阔厚重,但都真实地代表了中国的一部分。这部片子就是希望用一组组不同的地方景观、生活细节,去拼出一个多面向、可亲近的中国形象。”
新媒体传播内容成员刘懿萱则从海外传播的角度谈到创作的文化平衡:“当中国故事被放进全球视野,我们如何确保既讲清楚‘中国的特殊性’,也讲出‘人类的共通性’?我觉得这个平衡点真的挺难的,但也正是我们作为留学生创作者最想去探索的东西。我们在国外生活,会更敏感于哪些内容外国观众能理解,哪些他们可能会误解。所以我们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不是要‘翻译’得很简单,而是要把那些非常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一个家庭的饭桌、一条城市的街道——讲得有温度、有情感。人类的情绪是共通的,只要你真诚地讲述,它自然会被理解。而中国的特殊性,就藏在这些细节中,藏在我们讲故事的方式里。”
担任本片海报视觉设计的董曜榕与张冬然则在浙江拍摄后表示,他们已将乌镇青石板纹理与西湖水波、义乌物流箱码流线作为新一组主题海报的灵感来源。“我们希望画面不仅是地点的纪实,也是一种文化情绪的提取。”他们说。
据悉,《什么是中国》已先后完成澳门、山西、浙江等地拍摄,接下来将继续前往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展开拍摄,计划于今年11月完成后期制作并正式上映,并通过驻外使领馆、孔子学院、港澳台高校、国际电影节及留学生社群进行全球展映推广,让更多海外观众通过影像看见真实、复杂而充满温度的中国。